华为替换谷歌地图,海外业务重新开跑
(原标题:华为海外谷歌反击战,已从地图打响)
过去一年里,面对美国的“花式断供”,华为展现出了强大的自研能力,鸿蒙系统呼之欲出,硬件上也实现了很高程度的自主化。不断亮出的技术底牌不但帮其保住原有的市场份额,2019 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还取得了 24% 的增长。
但漂亮的数字之下,华为的困局也相当棘手——由于谷歌暂停了和华为的合作,从去年上市的 Mate30 系列开始,华为不能再在新手机上使用 Google “全家桶”。
这几乎相当于宣判了华为手机在欧洲市场的“死刑”,整个 2019 年,华为手机在欧洲零增长,市场份额下滑 1.7 个百分点,较之同期国内 66% 的增长率,处境很不妙。
华为一直在寻求 Google 的替代方案,去年 8 月的开发者大会上,华为宣布要打造自己的移动服务生态 HMS(Huawei Mobile Services)。
近日,这项计划有了新进展,华为与荷兰数字地图厂商 TomTom 达成了合作协议,后者将为华为提供地图、交通、导航等服务。
就在合作达成的前几天,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定,其中并未将华为从“实体名单”上移出,这意味着,与 TomTom 的合作,不仅是华为对抗 Google 的关键筹码,也将直接决定华为手机能否重夺欧洲市场。
地图,“值钱”在哪?
Google 的 GMS(谷歌移动服务),也就是传说中的“ Google 全家桶”,包含的应用不止地图,还有 Google Play 应用市场、Gmail 邮箱、Youtube 视频、Chrome 浏览器等等应用。
和大部分安卓厂商一样,之前华为在欧洲发售的手机都使用 Google Map。如果单纯就应用而言,即便用不了 Google 地图,用户也都能找到替代品,差别只是体验和学习成本。
但地图的价值绝非一个 APP 这么简单,它的核心是测绘资质和地图数据库。
由于地理信息涉及国家安全,各国对地图测绘资质的把控都很严格,几乎不会对国外厂商开放,华为想要构建自己的地图服务,只有两种方式:使用开源数据,或者从外部公司采购。
以百度地图为例,它实现欧洲 32 国覆盖,用的是第一种方式,底图数据大多来自开源的地图协作平台 OSM(Open Street Map),像维基百科一样,内容由网友编辑,但因此准确性较差,底图数据本身就有不少问题。
此外,谷歌架构 GMS 的意义也并不在于应用,而是服务。
打车、外卖、社交、点评类等很多 APP 开发的时候就强制要求调用系统中的 Google 地图,一台缺失了 Google 架构的安卓手机寸步难行。
欧洲一直是华为的重点开发市场,特别是 2018 年全面退出北美后,欧洲就成了华为的进攻要地,但由于 Google 地图的限制,Mate 30 至今没有被西欧主要运营商上架,华为被迫用一年前的机型与苹果、三星、小米的新旗舰对抗。
因此,找一家有测绘资质的地图公司合作,成为了华为当下的燃眉之急。
华为能否“复制”苹果路径?
除了 Google 地图,国外主要地图厂商还有 iGo、TomTom 和 Here,其中来自荷兰的 TomTom 和手机圈的渊源最深。
TomTom 成立于 1991 年,早在 2004 就推出了能在手机端使用的导航应用,凭借早期推出的 PND(个人导航设备),它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便携式导航设备制造商。
TomTom 通过对用户收取服务费盈利,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,大量免费应用一夜之间占领了市场,以 Google 为代表的免费语音导航对 TomTom 形成强烈的冲击,TomTom 被迫转入了 to B 市场,服务于大众、戴姆勒和丰田等汽车厂商。
因为 TomTom 是为数不多保持独立的地图厂商,对于很多需要地图服务的手机公司来说,它仍然是最理想的地图数据合作商。
TomTom 是 Uber 自动驾驶地图的数据供应商,但它更知名的合作是与苹果。
2012 年,苹果和谷歌这对曾经的盟友决裂,iOS6 系统彻底抛弃 Google Map,用自家的苹果地图取而代之。当时,苹果地图最主要的数据来源就是 TomTom,双方合作一直延续至今。
华为此番操作几乎与苹果如出一辙, 用第三方合作弥补 Google Map 缺失的尴尬,但参照苹果的经验,解决了地图数据来源之后,还要经历漫长的磨合开发。
基于底层数据开发地图相对简单;之后开放 API 接口给第三方开发者调用。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了。鉴于安卓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生态,况且华为也不像苹果,对软件开发者有绝对的控制力,有多少 APP 开发者愿意接入华为地图还是未知数。
另外,地图应用需要数据和技术上的积累,在人员投入方面也是一项“大工程”。
因为低估了地图应用的难度和工作量,刚接入 TomTom 的前几年,苹果地图一直被用户频繁抱怨——更新速度太慢,地标位置不如 Google Maps 精确,导航甚至经常出错,这直接导致了苹果地图团队核心成员引咎辞职。
为了补地图这个“大坑”,后来几年中苹果大肆招人,同时花重金收购了七家和地图技术相关的公司,直到 2017 年的 iOS10 更新,苹果才算地图体现才算相对成熟。
HMS,重返欧洲的最后一战?
在贸易战爆发后,华为已经将消费终端的重点重新转移回了国内市场,发力的华为在去年 Q3 博取了惊人的 66% 增长,挤压着苹果、小米、OV 的生存空间。
但广阔的海外市场依然是华为的战略重地,尤其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出现负增长的当下,华为海外布局的作用愈发凸显。
欧洲的确有它的优势,首先就是本土品牌的缺失,诺基亚作为本土品牌,市场份额只有 2.4%,而且早已是昨日黄花,在它被中国企业收购后,欧洲人在手机消费上,早已没有韩国人和美国人对三星、苹果的那种民族情感加成。
从去年开始,华为在欧洲花了 1 亿美元巨款筹备海外应用商店,同时还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用户如何安装必要的程序,种种努力,都是为了解决 Google 服务缺失带来的问题。
通过不同破解手段,华为新机在全球很多国家基本可以使用,但这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,多余的操作和不确定性,也在让潜在消费者远离华为。这也是华为急于推出 HMS “全家桶”的原因。
但可以预见的是,和当时的苹果地图一样,无论华为地图还是 HMS,都并不具备充足的前期规划和积累,消费者也免不了要忍受起步阶段的种种问题和不足,这极度考验华为的硬件实力和客户的忠诚度。
但华为没得选,一路升级打怪,为了有资格与最后的大 boss 一决高下,这是华为必须闯的关卡。

相关推荐
